[field:fulltitle/]

科技之窗 > 新闻 > 旅游 > 正文

文化的传承——双庙中幡收徒仪式在石榴庄村举行
2016-03-29 13:05  未知    我要投搞

2016年3月26日,南苑乡石榴庄村非遗项目双庙中幡举办了太平永乐中幡盛会成立大典,天桥宝三第三代传人黎树香于当天上午举行了收徒仪式。宝三的徒弟马贵宝、丰台区文化委员会领导、石榴庄村领导和各路民间团体的督管(管理人)也亲临现场祝贺。

拜师仪式从上午9点开始,为了庆祝此次拜师仪式,到场的艺人和黎树香的弟子们先在现场表演了舞叉、中幡、舞狮以示庆祝。

从现场了解到,石榴庄双庙中幡成立于2003年,为天桥中幡分支,现在的会名是太平永乐中幡盛会,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舞出许多花样。如将竿子抛起用脑门接住为霸王举鼎,单腿支撑地面用单手托住竹竿为金鸡独立,此外还有龙抬头、封侯挂印、苏秦背剑、擎一柱等样式。

不忘祖训 尊师重道

在拜师仪式正式开始前,马宝贵老先生、丰台区文化委员会的领导以及石榴庄的领导逐一发言 ,他们希望大家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并希望广大的民间艺人要尊师重道爱国,以德为先,立足创新,让更多的青年人参与进来,能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此次拜师仪式中,徒弟需按中国传统的拜师礼节跪拜师父和”引、保、待”三师,庄重叩首,并宣读拜师帖,一道道礼节,一道道流程均按照传统的拜师仪式进行,仿佛让人卷进了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深切感受到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魅力。

在仪式上,黎树香师父对众徒弟们寄予了厚望,他说:“通过今天你们拜我为师,我会把自己所学的技能无私的传授给你们,希望你们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把这一百年绝学发扬光大并传承下去,为传承和弘扬老北京中幡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记者在现场也注意到一个细节,现场的艺人提起老一辈人都不用常用的他,而换成了如今已不常用的,更加表示尊重的“怹(tan一声)”,也足以说明了艺人们对传统文化一丝不苟的继承精神。

据了解,太平永乐中幡盛(也称双庙中幡)是在马贵保老先生及刘艳生等徒弟见证下成立的。十几年来,该组织积极参加市、区、乡、村表演活动,如BTV春节晚会、众多电影的拍摄及各大庙会表演,我乡石榴庄村及双石社区举办各类活动,深得群众喜爱,双庙中幡的知名度也逐渐提高。双庙中幡多次为为乡、村、社区赢得了荣誉,并得到了前辈和其他花会的认可。这一切,离不开传承人殷殷教导和敦促,离不开学员的汗水和坚持,经过全员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不断努力,才使双庙中幡这棵大树能在艺术的土地上枝繁叶茂、永远常青。

宝三和中幡的不解之缘

从有关资料可知,摔跤和中幡的祖师爷人称宝三,原名宝森(1900—1965年),字善林,通称宝三或宝三爷,北京人,摔跤代表人物,在北京天桥设跤场,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掼跤艺术:它以灵活多变、体型优美、解说幽默、文武结合加中幡的独特摔跤艺术模式,曾活跃于民国晚期和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宝三成为国家中国式摔跤一级裁判、名誉总裁判长、老宣武区第一届政协委员。抗美援朝的时候,宝三带着慰问队去前线慰问志愿军,那时候人们叫他宝队长。

但在一次机缘巧合中,宝三和中幡也有了不解之缘。而当年宝三爱上了耍中幡,是因为他发现中幡与摔跤的动作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摔跤需要用大棒子、小棒子、皮条等器物练基本功,很多动作是“死”的,而耍中幡的“挑、端、云、开、锤”等和摔跤相似的基本功动作却是“活”的,宝三将两者融会贯通,成为天桥中幡与摔跤的一代宗师。

传统文化传承何去何从?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量极度膨胀以及网络的普及和许多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使得我国一些传统文化在市场中缺乏了竞争力,从而导致了许多传统文化失传或即将消亡的局面。许多年轻人甚至认为,许多传统文化早应该进入博物馆了。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今天,市场占有率的理论也可以运用到传统文化中来。要解决传统文化的延续,首先要让传统文化迎合市场,多与年轻的观众互动。如目前一些京剧唱腔就融入到了流行歌曲中得以广泛传播;其次,大多传统艺术最尴尬的情况是后继无人,想要传统手艺得以传承,首先要解决经济问题,要保证该行业人群的收入与现状,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值得欣喜的是,双庙中幡所属的南苑乡被称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非常重视。有丰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右安门外馨春开路会、一统万年大鼓会、聚义同善天缘狮会等,有丰台区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庄万缘双石老会、永定门外海户屯村公益助善秧歌圣会,有北京市优秀群众文艺团体南苑乡犇牛摄影协会、大红门服装城管乐团等。这些宝贵的财富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薪火传承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关键词:

责任编辑:系统抓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