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fulltitle/]

科技之窗 > 新闻 > 健康 > 正文

今年是人工影响天气事业60周年——科技助力化云为雨
2018-09-15 10:41  [db:来源]    我要投搞

人工影响天气火箭增雪作业现场。 郭静原摄

人工影响天气飞机作业时,登机技术人员实时查看探测仪器数据。 郭静原摄

天上的朵朵白云,如何才能变成地上的绵绵细雨?有时,云会自己长大、成熟,然后化为雨水;但有时,云长得太慢,地上的动植物干渴难耐,怎么办?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飞机、火箭、高炮、烟炉等五花八门的装备搭配上“风味”不同的催化剂——在特定天气条件下,“化云为雨”已经成为可能。

如今,人工增雨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中。除了在干旱时增雨,人工影响天气还能增雪、消雹、消雾和防霜冻等。

今年是人工影响天气事业60周年。60年前,在对抗旱减灾的希冀中,“人影”工作应时而生;60年后,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趋利避害的可持续发展中,“人影”工作还将向天空延展出更美的画卷。

摸清天气的“脾性”

人类自古便祈天求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终于在20世纪开始真正了解天气的“脾性”,开创了人工影响天气新纪元

在古代,每逢久旱不雨,古人会祈天求雨,古籍中对此多有记载。17世纪,清代《广阳杂记》载有:“夏五、六月间,常有暴风起,黄云自山来,必有冰雹,土人见黄云起,则鸣金鼓,以枪炮向之施放,即散去。”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清楚记载用土炮轰击雹云,以减轻冰雹对农作物收成的影响。

祈雨可能要凭运气,但土炮轰击则有些误打误撞——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火药的颗粒物会让雨形成得更容易些,或是由于爆炸扰乱局地气流,从而引发降雨。

科学家开始真正了解天气的“脾性”,是在1938年,美国科学家霍尔顿在麻省理工学院试验站用吸湿性物质播入暖雾中消雾,这是首次符合物理原理并获得成功的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紧随其后,1946年,美国人文森特·谢弗发现干冰能够提供大量冰晶,英国人冯内古特则找到了有效的、可以作为冰核的物质——碘化银。这一发现开创了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人工影响天气新时代——若是把干冰和碘化银送入充满水汽的云中,人工影响天气便可不拘泥于论文里。

关键词: [db:TAG标签](2209)

责任编辑:[db: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