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fulltitle/]

科技之窗 > 互联网 > 正文

事事明:从工具的角度谈安监总局33号文的落实(一)
2018-11-28 15:21  未知    我要投搞
 2017年4月12日,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现“应急管理部”)发布了安监总管【2017】33号文件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通知》 ,这个文件抓住了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问题的根源:“有的企业没有认真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有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片面强调标准化体系文件的编写,忽视了标准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重形式、轻效果”。并在第二章“进一步规范标准化建设运行”部分提出了4点具体的解决方法:

    1、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规定开展标准化建设;

    2、通过标准化工作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

    3、强化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运行;

    4、确保全员参与标准化建设。

    笔者认为,这是一篇思路非常清晰的指导文件,它是对安全生产工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指示的细化。

    首先,标本兼治是一个中医的名词,意思是指不但消除了表面的病征,而且根除了引发疾病的原因。在矿山安全生产方面,“标”是指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本”是指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纵观中外所有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基本上都按照ISO系列标准建立了品质管理体系,旨在通过该标准体系的建立证明企业有稳定的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产品的能力,所以文件在第二章分了2段对非煤矿山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提出了要求,这就是所谓的“治本”,即提高非煤矿山的企业管理水平。

    其次,仅仅建立标准还不够,还要求所有的从业人员理解标准,所以在第二章第4段强调了全员参与标准化建设;

    再其次,仅仅有标准和从业人员理解还不足以贯彻标准的切实落实,还要通过第二章第3段要求的“强调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运行……尤其要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对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这即是 “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

    那么,这个文件能够解决它在开篇提出的“有的企业标准化工作流于形式,片面强调标准化体系文件的编写,忽视了标准化体系的正常运行,重形式、轻效果”的问题吗?笔者认为,如果不能落实第二章第3段“强调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运行……尤其要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对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的内容,则这个发文在实际落实效果还会以往的众多文件一样,止步于“建立标准-专家评审”,至于评审后能够正常运行,则很难进行评价,也很难进行跟踪落实。根本的原因是如今大部分的矿山企业还在使用“纸张”这种中国西汉时期发明的信息传递工具记录标准化体系的运行情况。

    众所周知,一个企业的绩效评价制度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评价指标”,而企业需要真实的、量化的安全生产统计数据才能建立起“评价指标”。目前,大部分企业将各个岗位的工作标准化内容通过固定格式的纸质单据印刷出来,员工工作时拿纸质单据到现场记录作业的内容,每个绩效考核期末将纸质单据的相关内容进行统计形成统计数据,然后将统计数据依照企业的绩效评价指标确定每个人的考核分数,这种以“纸张”为基础建立的信息传递体系存在着与生俱来的问题:

    1、 纸张记录的数据质量低:使用纸张的人员只能用文字和符号记录工作内容,有些需要用图像传达的信息基本无法完成,且纸张何时填写、是否真实的反馈现场情况等均不易进行判断。

    2、 纸张记录的信息传递效率低:工作人员完成纸张记录以后会将记录进行存档,监管部门人员或者领导需要查阅的时候必须到存档现场进行查看,当需要对文档的内容进行查证时,也需要和填写文档的人员进行面对面沟通,这样就降低了传递效率。

    3、 纸张记录的统计成本高:以笔者所在的矿山企业为例,该企业1000名工作人员,如果将所有人员的纸质工作记录每月进行准确的统计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其时效性和管理成本几乎达到了企业无法承受的地步。

    正是因为真实性、效率、管理成本等方面的问题,以“纸张”这一工具为基础的信息传递系统无法为非煤矿山企业提供 “评价指标”统计数据,所以更遑论“尤其要建立绩效评价制度,强化对实施情况的监督与评估,及时发现标准化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措施;同时,要根据监督与评估的结果,确定改进目标,制定改进方案,不断完善标准化体系,实现标准化体系的动态循环运行,提高标准化水平和安全绩效。”

    那么,在今天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能否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传递系统以替代原有的系统,帮助非煤矿山企业能够建立绩效评价制度,进而促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实和完善,答案显然是肯定的,笔者将在下次介绍一个矿山企业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责任编辑:中国商业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