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eld:fulltitle/]

科技之窗 > 互联网 > 正文

国美金融丁东华:金融科技让普惠金融不再“难普难惠”
2017-09-12 17:19  未知    我要投搞

  9月11日,由《清华金融评论》主办,“金融科技助力银行智能化发展”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王忠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秘书长伍旭川等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国美金融丁东华受邀出席,与现场专家、业内人士就大数据与普惠金融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借助新技术  普惠金融实现两大突破 

    “普惠金融,就是能对所有人和群体提供普遍性的金融服务。” 丁东华认为,普惠金融包含三大核心:第一是“普遍”,指用户在金融方面的可获得性,每个个体、每家企业能否获得金融服务;第二是“惠”,指是否可以承受得起,相对借款人来讲,个人目前的偿还能力与未来的偿还能力,是否能支付得起他想要的金额;第三是“商业的可持续性”,如没有商业的可持续性,无法有效地建立完全的竞争业态,是不可能持续地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 

    从目前行业发展状况来看,丁东华认为“难普难惠的问题依旧存在”。例如,在我国13亿的人群中,约有8亿人可以被金融服务覆盖,但有征信记录的人群仅4亿。 

    对此,丁东华认为,普惠金融的发展与金融科技的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新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身份认证的问题。通过运用人脸识别、虹膜技术,金融机构能快速作出反应,有效地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因调查成本高、服务难度大等问题。 

    其次,近年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积累了大量数据。运用大数据技术,可快速获取用户数据,在数据挖掘、用户画像等方面起到了很大驱动作用,极大地提升了精准营销、风险管控和运营优化等效率。让金融服务具有更好的地理穿透性,形成更强的地区覆盖度,从本质上实现数据驱动业务、技术改变金融。

    金融科技为普惠金融提供更加丰富的落地场景 

    “讲到国美金融是如何实践普惠金融,我们总会提到六个字:‘场景+金融+科技’。”丁东华说道。 

    金融科技对于普惠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普惠金融每一步的实践,都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从另一种层面上说,金融科技的发展,为普惠金融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落地场景,可以让更多有需求的人获得金融服务。 

    深耕零售领域30年,国美在全国拥有1700家门店和众多接地气的场景,服务了1.8个亿的会员,合作供应商1万多家,这个实际来讲就已形成了大数据、大场景。而高质量产业链大数据使得核心企业能更好地把握用户需求,进而推出具有独特优势的金融产品。 

    但他坦言,国美金融在开展线下金融业务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线下做消费金融与线上有着很大的区别,线下消费场景是交易过程,而非单纯的借贷过程,因此对交易的时间有很强的要求。 

    对此,国美金融在充分发挥自身数据优势,以创新思维进行数据的挖掘和整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效数据体系;2016年8月国美金融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并广泛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的同时,还不断加强自身科技能力。 

    “央行征信是一个强变量的数据,对我们在做风控模型有很大的帮助;而在独立数据源上,截至目前,国美金融已接入40多家,达到1000多个维度。”基于大数据技术,国美金融建立了罗盘用户洞察体系、水滴风险控制体系,极大地推进精准营销与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近期国美金融公布的2017上半年业绩数据显示,2017上半年国美金融在风控方面,不良率控制在非常理想水平。 

    据了解,国美金融以“场景+金融+科技”为发展模式,在发挥自身场景优势与客户基础优势的同时,已在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基金等多领域进行布局,目前,旗下各项业务正稳步向前发展。

关键词:

责任编辑:中国商业电讯